澎湖媽宮文化城區-散步小旅行 ~~歷史過場留下的痕跡~~ ~~島嶼豐富的人文景致~~
澎湖馬公被稱作「媽宮城」,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成為各家必爭之地。在紛擾的歷史下,媽宮這地方累積了各種文化,並造就了獨特的人文風情。媽宮文化城散步小旅行,讓我們走進時空光廊了解媽宮古城的歷史。
(圖片來源:http://matsu.penghu.gov.tw/)
忘了有多久,沒有用雙腳探索世界;交通工具拉近地理距離,提升走馬看花的效率:用相機紀錄影像,卻忘了用心體會... ~~以上就是這次散步小旅行的宗旨~~
這次的路線規劃就如同底下的順序:
中正路集合→四眼井→施公祠、萬軍井→天后宮→陰陽堂→順承門→篤行十村→潘安邦紀念館→張雨生紀念館→順承門→郵便局、警察局->中央老街
散步小旅行的活動皆不需要任何其他費用!! 官方網站:http://matsu.penghu.gov.tw/
集合後導覽的工作人員會發一張媽宮文化城區的小簡介
首站四眼井又名四孔井,位於馬公市中央老街北端,俗稱"上街"。依據文獻四眼井在西元1592年就有了!距今也有430年的歷史,大井直徑1.8米,深約5.6米。
當初是一口大井,因怕有人不慎跌落井中,所以加上石板砌成四個汲水孔。
四眼井旁的乾益堂也是超過百年的建築,一直以來都是經營藥材生意,多年前,把店內的藥材熬煮雞蛋,成為現在遠近馳名的"藥膳蛋"。
四眼井旁的"西河印刷廠"、"中央旅社"也是歷史建築物;其中,中央旅社還是全澎湖第一個有沖水馬桶的建築。
逛完四眼井,順著徒步步道往下走下去~~
這次導覽的兩位大姊相當盡心的說明媽宮在地的歷史!
就這樣一邊散步一邊了解媽宮在地文化~~
走著走著,便來到潘安邦外公外婆家,不過樣貌似乎已不是當初的模樣~~
再來是施公祠,施琅生於明天啟元年(1621年),福建人。早年是海盜鄭芝龍的部將,順治三年(1646年)隨鄭芝龍降清。不久又加入鄭成功的抗清勢力,成為明鄭軍重要將領。施琅一生的功過很難定論。在台灣,官方及民間因同情明鄭,施琅大多得到負面評價。
解說的大姊細細地說起施琅的故事...其中,施琅的後代,現居住於澎湖西嶼,並改姓"才","才"字取自"施"的左半部的簡寫。
萬軍井過去又叫做大井(直徑1.07米)。
傳說清康熙22年(1683),施琅率艦隊遠征澎湖與明鄭劉國軒決戰,兵將疲憊不堪,又缺乏飲水,施琅乃前往媽祖宮祈求媽祖賜水,第二天果然湧出甘泉,而且汲取不盡,軍心因而安定;傳說二:施琅用皇帝賜予的寶劍戮地成井,解決了數萬兵馬飲水之急,因此也有了這口井的傳說。
天后宮原稱「娘媽宮」,馬公之名即淵源於此,相傳建於明朝萬曆20年(1592),是目前臺灣全省最古老的廟宇,被列為國定古蹟,是澎湖人們的信仰中心。其建築巍峨壯麗,均為唐山名匠精心雕砌之作,廟內文物豐富,廟內有臺灣最古的一方石碑,刻著「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」,這是沈有容智勇雙全斥退紅毛番的動人故事,目前展示於清風閣的一樓左側廂房。
廟口處有著澎湖天后宮的歷史沿革,進廟前不訪先看看了解一下,天后宮的基本歷史。
解說大姊依然非常仔細的說明天后宮的來由。現在天后宮的格局是日治大正11年(1922)規模最大一次的重建。這一次的重建,由日本人發起,由臺廈郊主持,聘請原籍廣東潮州的澎湖大木匠藍木先生負責施工。民國72年(1983)評鑑為國家一級古蹟(後依現行文資法改成國定古蹟)。
說真的,光是天后宮可以說的故事,2個小時都不夠,記得,幾年前曾帶台北的朋友來逛天后宮,光是在天后宮聽天后宮的故事就停留半天的時間。
天后宮廟頂的正脊脊背中央為「龍馬負河圖」,龍馬的形象為龍首、龍尾、馬身、牛蹄。
無論是龍首、龍身雕工相當都細膩,栩栩如生。
抬頭仰望金邊紅底的"天后宮廟匾",在一片黑色的視線中相當明顯,兩側有著精緻的木雕彎枋與連栱。
蓮花吊頭的花籃吊筒雕工相當精細,上方為盛開的富貴牡丹,下方綴以木雕流蘇顯得精巧而華麗,籃面則是雕著各種吉祥圖案,
每個雕刻除了雕工美,背後也是有其意義,一對錦雞在花下嬉戲,是「錦上添花」。不知你~看出來了嗎??
雕工的細膩,連花籃底部則是雕著竹編的紋路,看起來就像真的竹籃一樣!!
石雕石球,球面上雕刻著螭虎團爐,下方搭配一株花朵盛開的梅樹。
入廟處右有龍、左有虎,讓我想起高雄蓮池潭春秋閣的龍進虎出。龍邊但見青龍破壁而出,口吐龍珠,下方小龍對望,展現"蒼龍教子,興雲化雨"。
虎邊"虎子情深,嘯傲山林"則是表現出母虎可愛的一面,循循善誘著底下的幼虎。
見證天后宮歷史的匾額~~
上面2張圖,第1張的地板象徵"丁",第2張則是象徵"人",合起來就是"人丁興旺"。
解說大姊訴說著,百年歷史的御路的典故...以前要進廟宇,有分天道、官道、人道,天道就是皇帝走的路,官道就是政府官員,一般的平民百姓就是走人道。
正中央已斑駁難辨的石雕御路,見證了馬公天后宮數百年來的歷史。
「鳳凰富貴長春圖」鳳凰展翅,華麗的尾巴,棲息在奇石上,身後的梅花與前方盛開的牡丹,勾勒出一幅富貴長春枝貌。
晨鐘、幕鼓,敲打的時間為早上5點與下午5點。
拜殿也是有許多精緻雕工的藝術品,其背後也都是有其意義的。
如:三隻螃蟹以及蘆草代表的是「三甲傳臚」。
天后宮供奉的主神是金面媽祖。接著,從旁邊的小門可以來到後殿。
後殿為清風閣,有說明其參拜時間。
後殿的側廂房,有從天津請回來的黑面媽祖。
中間廂房奉祀媽祖雙親積慶公、積慶公夫人以及至聖先師牌位。因聖父母於嘉慶六年(1801)時所受封的是官職而非是神職,依照規儀是不能謂之塑像的,因此奉祀聖父母應以神位代之。
兩側的護法為千里眼、順風耳~~
接著領隊大姊帶我們上清風閣二樓,清風閣二樓是這兩年才整修完畢的。
清風閣又稱"公善樓",所以二樓外才有公善樓的匾額。
祀奉的太歲星君。
太歲星君共有60位,今年是西元2015年、民國104年歲次乙未年,所以當值的"楊仙星君"會在主桌當值。
接這從側邊樓梯下樓,參觀"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"石碑。
清風閣一樓的左側廂房有展示"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"石碑。此為台灣最古老的石碑。
順承門(小西門):媽宮古城的規模,周圍有789.2丈2尺5寸,共有六個城門,東門名叫朝陽門,小西門稱為順承門,南門稱為即敘門,北門名叫拱晨門,小南門稱為迎薰門,西門沒有設城樓。
解說的大姊,真的說的很詳細,我筆記都快來不及記了XDD
由於,順承門近年整修過所以看起來比較新些。
透過新建好的步道從順承門走往"篤行十村"
期間,解說大姊摘了"龍葵"果子,分享小時候的零食。龍葵,別名:野茄、天茄子、酸漿草、天淪草。性寒,味苦、微甘;有小毒。
沒多久時間便散步到了"篤行十村"。
眷村的居民都搬走了,目前重新規劃成文化區域。有潘安邦與張雨生紀念館。
晚風輕拂澎湖灣 白浪逐沙灘~~沒有椰林綴斜陽 只是一片海藍藍~~進到潘安邦紀念館,撥放著就是這首耳熟能詳的"外婆的澎湖灣"。
紀念館外,有潘安邦與外婆的石雕。
經過了潘安邦紀念館,來到的是"張雨生紀念館"
故事的開始就從進入這走道開始...
一邊參觀、一邊拿起手機...拍照囉。
逛完篤行十村,本來要饒回去逛"郵便局"、"警察文物館",這時候雨勢越來越大,便快速解講帶過...
郵便局創建於1924(大正13年)年,為日治時期的郵電所,在澎湖通信資訊史上具有歷史價值,且具有建築史上之意義。其入口屋頂的形式為切角頂,屋頂的出簷較大,下方有三角木架支撐。
警察文物館原址為日治明治時期的"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"。民國95年澎湖縣警察局將該館定位為"馬公商港旅遊服務中心暨媽宮警察文物館",那有觀光警察駐站為民服務。
領隊大姊怕我們著涼便快速帶我們回去剛剛集合的公園,完成這次的散步小旅行。時間花費約2小時多...。
非常開心旅遊處辦起這個"散步小旅行"的活動,有專業的解說人員,解說澎湖媽宮的在地歷史與文化。重點全程都是不需任何費用的唷~~對於,背包客來說真是個好消息呀~~
官方網站:http://matsu.penghu.gov.tw/
活動報名:線上報名
最後,來張跟兩位大姊的合照,你們辛苦囉~~也謝謝你們讓我更了解我的家鄉~澎湖馬公~